精選聯盟

對話米可世界 Sean:成為「參天大樹」,不是創業公司的唯一解

作者:極客公園
文 | 張鵬

編輯 | 黎詩韻

      

我上一次和 Sean 聊天還是在五年前。2019 年,他作為「米可世界」的 CEO,來到極客大會分享這家公司的出海故事。當時,國内網際網路行業激戰正酣,還很少有人關注出海。

對話米可世界 Sean:成為「參天大樹」,不是創業公司的唯一解

MICO WORLD(米可世界)CEO Sean 在 BMW · 極客公園 Rebuild 2019 科技商業峰會 | 圖檔來源:極客公園

五年後的今天,我身邊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主動提及全球市場。大家會聊起出海的種種挑戰,也會擔憂地緣環境的不确定性,但大部分人開始堅定地認為,海外就是當下為數不多的增量市場。

五年後的今天,米可世界也已經成長為社交娛樂出海領域的頭部公司,隻是保持低調的團隊鮮少再出現在公衆視野中。

談起這次再度公開露面的初衷,Sean 直言不諱,「為了招人」。在他看來,人才是這個行業最核心的競争要素。過去幾年,一流的人才集中在國内大廠,如今開始往「出海」走了。這是一次重要的機會,在這個節點,這家社交娛樂出海領域的「隐形冠軍」,需要被看到。于是便有了我們的這次交流。

這次談話中,我看清了米可世界出海十年的完整脈絡,也給了我關于出海這件事的很多啟發。

出海十年,米可掉入過「燒錢換增長」的陷阱,追逐過短視訊的風口,經曆過無數的跌宕坎坷(甚至「生死時刻」)……最終,它在被巨頭忽略的領域紮下根來,從一款産品、十多個人的小團隊,發展成多款産品、十幾個海外營運中心、千人規模的全球化企業。

在海外社交文娛賽道,米可也給出了「成為 TikTok」之外的另一種答案——做「灌木叢」。

如果說 TikTok 是依靠一款産品打穿全球各個市場,長為一棵「參天大樹」;那麼米可世界則是圍繞不同細分市場的差異化需求,做出多個中型産品,最終組成更有生命力的「灌木叢」。

在 Sean 看來,全球化的「碎片化」趨勢已愈發明顯,未來的出海環境會越來越像「地震帶」。這種情況下,四處分布的低矮「灌木叢」,會比一枝獨秀的「參天大樹」更具韌性、更抗風險。未來更适合出海創業者的做法是,化整為零、深入各個細分市場做「灌木叢」。

Sean 和米可世界的故事,可以看作中國第一代網際網路出海創業者的「得」與「失」總結,相信會給剛出發的創業者帶來一些啟示。

01

第一批出海「拓荒者」

時針回撥到二十年前,Sean 走進飛往菲律賓馬尼拉的航班,發現客艙内隻有自己一個華人面孔。作為中興員工,他是那個時代第一撥走出國門的人。後來,他也成為了中國第一批走向海外的網際網路創業者。

Sean 在中興做過程式員、Marketing 職位,後來做海外國家負責人。2012 年,他結束了近十年的駐外旅程,來到職業生涯的十字路口。通信行業的紅利逐漸見頂,如果留在中興,人生的天花闆似乎一眼可見,「沒啥意思了」。

當時駐外幹部回國後,都會放一個長假,閑下來的那段時間,Sean 發覺自己「很痛苦」,血液裡的「好奇心」驅使他萌生了創業的念頭。

「當時算是衣食無憂了,而且三十七、八歲從創業來說可能比較晚了,」他說,「但還是不太甘心吧,覺得人生好像缺點什麼。」

他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,休假那段時間,他曾計劃去爬珠峰,還專門做了各種攻略,隻是最終未能成行。

他說自己創業的動機和爬珠峰類似:「就是想試試我能爬多高,比方說最優秀的企業家是登上 8848 米那個人,我可能最後能爬到 4000 米?6000 米?」

「想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?」我問。

「對,特别想知道,可能爬到一半死了,但最起碼這輩子沒有遺憾了。」

懷着和十年前踏上國際航班時相似的心情,Sean 決定創業,去未知的領域探索和嘗試。思考過很多方向後,「網際網路」成了他初步鎖定的目标。

當時正趕上國内移動網際網路浪潮爆發,在海外做通信多年的 Sean 也感覺到,海外的網際網路基建正在日趨成熟。談及為什麼選擇做海外,他坦誠主要因為自己的認知和慣性:「國内不懂啊,隻懂海外。」

不過,那個時間點出海确實有些早,國内資本市場對出海還非常陌生,海外則對移動網際網路缺乏認知,融資很難。「一有想法,就去找當地人聊,恨不得逢人就說『I have a new idea』。但大家都看不懂,覺得你是個騙子。」作為行業的拓荒者,這樣的境遇可能在所難免。

沒人投資,那就自己掏腰包幹。他效仿當時的工具出海公司,做了一些安卓生态的工具産品,雖然沒能成功,虧了不少錢,但收獲良多。一方面是認知的更新,比如網際網路和通信行業相反,最核心的不是穩定性,而是快速試錯。

更重要的收獲則是團隊。這個過程中,Sean 慢慢拉起了米可早期的核心隊伍,他們來自華為、中興、騰訊、百度、微網誌等等。他們了解海外,是以看好海外,願意一起做這件事,且大部分人又有網際網路行業的經驗和能力。

不過,摸索了大概一年後,生存的壓力迫在眉睫,「錢花得差不多了」,團隊急需找到可以快速賺錢、存活下去的方向——這時候他們看到了「直播」。

當時,國内直播行業非常熱,盛況空前的「千播大戰」正拉開序幕。Sean 和團隊一緻覺得這個方向很好,因為「上線第一天就能見到錢」。他們決定放棄天馬行空的開放命題創作,把國内成熟的直播模式複制到海外,并進行深度的本地化營運。

2014 年,米可的第一款直播産品(MICO 的雛形),在泰國、印尼、越南三個國家上線,「上線第一天就有收入,大家一下就有信心了。」

2016 年,經過幾次團隊和産品整合,MICO 正式打磨成型,确定了「社交+直播」的模式。以社交屬性為底層,MICO 的買量和留存效率明顯優于純直播産品,這讓團隊興奮不已。

對話米可世界 Sean:成為「參天大樹」,不是創業公司的唯一解

米可世界 LOGO

與此同時,資本的目光開始瞄向出海,米可也順利拿到了融資,一切好像都越來越好了。

那時候的米可還沒意識到,他們即将經曆創業路上最深刻的一課。

02

「向死而生」的一課

2016、2017 年,正是網際網路浪潮洶湧、創投空前繁榮的時點,資本推動行業飛速發展,但「融資模式」的導向也讓許多創業公司偏離商業本質,埋下了經營隐患。

Sean 回憶道,當時整個行業關注的名額都是 DAU、使用者增速、融資規模,很少有人「算賬」,好像大家都不好意思談錢,米可也一樣。

「你現在就掙錢,說明你故事小了,對吧?」我開玩笑。

「對,誰天天談賺錢的事兒啊?多沒理想。」他戲谑道。

那兩年,米可開始大規模買量,「最誇張的時候,一天燒掉一輛奧迪」。做投放、做廣告、請代言,MICO 的使用者規模和品牌影響力快速成長。但不知不覺中,資本環境開始呈現收緊的迹象,燒錢模式也随之「破功」。

2017 年末,公司等待了大半年的一筆關鍵融資未能如期到賬。「那個時候才知道可能融不到錢了,一下就慌了。」Sean 說。

「為什麼融不到了?那個時間資本對海外還是比較看好的。」我問。

「因為燒過一波錢了,投資人會問你,要怎麼賺回來。」

Sean 回憶:「當時才開始看賬上到底有多少錢,原來都是隻有個模模糊糊的概念,一看,賬上馬上就沒錢了——公司快倒閉了。」

那團隊怎麼辦?做了那麼多使用者,就這麼「沒有然後」了嗎?

「我記得很清楚,那天我們幾個擠在一間小會議室裡算賬,怎麼做大收入、減少成本,把現金流打正,」他回憶道,「一千塊、一千塊地算,甚至一瓶礦泉水的錢都要算。」那天,他和核心團隊一直開會到淩晨 2 點多。

開源節流的動作很快開始。辦公室退租了一大半,原來的一整層隻留下一個不足百平的開間,不必要的軟性開支全部砍掉,業務上收縮買量、增加商業化動作……

終于,2018 年 5 月,公司的月度經營利潤第一次打正。Sean 回憶,當時公司隻剩 6、70 人,所有人一起開了一場慶功會,一起吃了一個很大的蛋糕。

「如果讓我複盤創業十多年最重要的時刻,應該就是這次吧。」他說。

絕境求生的驚險與煎熬給 Sean 和團隊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,他們意識到,隻有理想主義和宏大叙事是行不通的,商業組織的宿命就是「賺錢」。

「差別是你今天賺錢還是明天賺錢,可能一個更長的周期也可以,但必須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,形成商業閉環,」Sean 說,「你可以理想主義,但不能光談理想,不談現實。」

從那時起,「務實」的種子在米可的基因裡永久生根。

「其實該燒的錢還是要燒的」,Sean 後來複盤,需要在合适的時間去競争市場佔有率,否則可能會錯失機會,但這個過程中要有更強的經營思維和風險意識,現金流是永遠的生命線。

如今再談起當年的「生死時刻」,Sean 已經很從容了,畢竟從 2018 年開始,公司已連續規模化盈利 6 年,年收入已達到數十億級别。

米可的目标當然不止于此。那麼如何不斷長大?Sean 的答案是做「灌木叢」。

03

做「參天大樹」之下

的超級「灌木叢」

2018 年開始,國内網際網路紅利逐漸觸頂,位元組跳動、快手等國内頭部大廠開始加速全球化布局,社交娛樂出海領域競争也在加劇。

剛剛恢複元氣的米可世界,又要面對國内頭部玩家入局的挑戰。面對競争,Sean 有自己的思考,他認為很多中國公司的産品都講究「All in one」,即在一個複雜産品中塞入大而全的功能,這似乎不會成為米可世界的最優解。

他打了個比方,如果說 TikTok 是一棵「參天大樹」,那米可世界就要做「灌木叢」,低矮、茂密、有生命力。他希望打造多元化的産品矩陣,以「社交」這個人類底層需求為核心,研發多個品類細分的産品,滿足不同使用者的細分需求。

2018 年,MICO 進入穩定盈利軌道後,米可開始研發 YoHo、TopTop 等新産品,探索新的模式。團隊認為,從直播這個模式來說,雖然商業模式清晰、能穩定盈利,但單一模式的天花闆有限,團隊也不想就此止步。

「不然感覺這個事情就又沒意思了,」Sean 笑道,「活着重要,理想也很重要啊。」

Sean 拆解了他們這個「夢想」的邏輯,核心是使用者需求的分層,「有人有看視訊直播的需求,有人有聊天的需求,有人又喜歡一邊玩遊戲一邊交朋友,處在不同的人群和時間切片上,難以用大一統的産品來解決。」

不同區域的情況也不一樣。比如熱衷社交、但文化偏内斂的中東地區,對線上語音房需求強烈;而文化更為開放的美洲地區,大家更青睐視訊聊天,他們認為更直接高效。「每個地區的人門檻值是不一樣的。」

從商業化的次元看又不一樣,比如在日本市場,免費功能使用者并不一定買單,反而可能覺得是騙人的,付費的則是更可靠、有保障的。「當時很多人覺得,我去日本,對标那些付費産品做個免費的,肯定無敵了,但其實不是。」事實上,在日本靠免費這個噱頭很難跑通,做付費産品反而可能效果更好。

如今,圍繞社交娛樂賽道,米可世界形成了包括直播社交平台 MICO、語音社交平台 YoHo、遊戲社交平台 TopTop、陪伴社交平台 SUGO 等在内的多産品矩陣,覆寫了中東、東南亞、歐美、日韓等市場,在全球建立了十幾個營運中心。

對話米可世界 Sean:成為「參天大樹」,不是創業公司的唯一解

米可世界的中東團隊 | 圖檔來源:米可世界

對話米可世界 Sean:成為「參天大樹」,不是創業公司的唯一解

米可世界的泰國團隊 | 來源:米可世界

在和 Sean 的交流裡,我發現米可世界的「灌木叢」政策本質上是:以不同模态的社交去比對各地域的「社交門檻值」,找到不同地區不同使用者獨特的「癢點」。同時,營運、服務、營銷等做全盤本地化,這樣才能紮得更深。

「灌木叢」保持長久的生命力,關鍵在社交這個「根」上。

米可世界的産品既互相獨立,又具備協同性和延伸性,它們複用一套技術系統群組織能力,在底層織起複雜交錯的根系,供給它們長成枝幹粗壯、根部相連的「灌木」,而不是速生速死的「野草」,這也是這個商業體系的壁壘所在。

舉例來說,疫情期間,全球線上社交文娛需求激增,帶動了米可世界業績逆勢增長,團隊曾經用一個月完成了一年的業績增長目标,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團隊的認知複用,以及不同産品、不同市場間成熟資源子產品的互相支撐。

目前,米可世界建構的「灌木叢」,已經實作千萬級日活、數十億年收入。這樣的「灌木叢」,顯然不是 TikTok 等産品十億日活、每年幾百億美金營收的「參天大樹」。

它卡住了一些中型的賽道和市場,有規模空間,但需要長期的耐心深耕,這是巨頭們往往不願意入局的方向,同時又是「小草」們很難輕易撼動的領域。

事實上,這幾年海外社交娛樂市場的競争也日趨激烈:直播領域經曆過「百播大戰」的階段,語音房最熱鬧的時候一年間長出二、三百家,遊戲社交、短視訊、dating、社群等各種形态的産品層出不窮……

但時至今日,真正實作全球化布局、保持規模化增長的玩家屈指可數,而米可始終在牌桌上,并已站穩行業前三的位置。

去年 8 月以來,米可世界旗下的 MICO、YoHo、SUGO 連續同時登上 data.ai 釋出的月度中國應用出海收入 TOP30 榜單,成為上榜産品數量最多的社交娛樂企業。在米可世界的社交根基上,已經長出一株株粗壯的灌木。

對話米可世界 Sean:成為「參天大樹」,不是創業公司的唯一解

米可世界三款社交産品登陸 data.ai 榜單

而且「灌木叢」還有一個優勢,就是抗風險。

最近,TikTok 在美面臨險境,地緣政治的不确定性再次成為出海圈重要的讨論話題,我們也聊到了這個點。Sean 将未來的出海行業形容為一個巨大的「地震帶」,「在地震帶上,就不要想着建一棟摩天大樓,應該建一堆小高層、小平房,一個震塌了以後,你還有很多個。」

在他看來,全球市場會從「大一統」的全球化,轉向「碎片化」的全球化,創業者要學會化整為零,把區域化、本地化做得更深。「如果你隻是做一個超級産品,一旦遇到巨大震蕩,很容易就全軍覆沒了。」

對于行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,Sean 認為,技術的更疊或許會給社交娛樂行業帶來一些新變化——VisionPro 會帶來沉浸式虛拟社交的變革、短劇會跟語音主播産生社交關聯、AI 則會給細分的社交應用帶來更多可能。不過他認為,從技術的成熟到應用場景爆發點的出現,還需要一段時間,但米可「一定不能掉隊」。

去年開始,Sean 去美國出差的頻次變多了,他感受到矽谷 AI 創業者的技術創新能力,與中國開發者的應用落地能力可以很好地結合。目前,米可的技術和戰投團隊和矽谷保持緊密交流,希望能夠找到合作或投資的機會。

同時,公司自身也正在嘗試 AI 聊天機器人、AI 虛拟化身等新社交産品。米可世界未來或許能在遊戲、短劇、AI 等領域培育一些新的「灌木」。

04

超級「灌木叢」的

背後,需要超級組織

一個做通訊出身的核心班底,吸納了一群背景各異的年輕人,花了七八年時間,打造了一個茂密的出海社交娛樂「灌木叢」。這不僅是一個個關乎選擇、賽道和機遇的故事,也是一個關于組織成長的故事。

在我見過的衆多網際網路公司裡,米可世界的組織設計相當獨特。作為一家千人企業,米可的層級非常扁平,整個公司幾乎沒有「CXO」,都是「負責人」,也沒有特别明确的職級劃分。

一方面,這和米可的成長路徑和「灌木叢」的結構有關。米可的「天下」是一塊一塊打下來的,産品的多元化和市場的碎片化,以及業務群組織的擴張速度,決定了分布式、單元化的組織結構,通過中台互相賦能和協同。

另一方面,這也符合米可「簡單」的文化。米可的價值觀是「正念、極端、簡單、謙卑」,交流中,Sean 提得最多的就是「簡單」,他希望組織以「以簡單的方式專注成事」。

對話米可世界 Sean:成為「參天大樹」,不是創業公司的唯一解

米可世界的文化價值觀

首先要做到「溝通」的簡單。比如在米可,大家都用花名(因為做海外業務,很多時候是英文名),不允許叫「李哥」、「張總」,有位業務 Leader 的飛書簽名裡長期寫着「叫哥一次罰一百」。

再比如,每個季度末,Sean 會雷打不動地召開一次「CEO 面對面」活動,跟全員同步公司上個季度的進展、下個階段的規劃、關于戰略群組織等方方面面的問題。員工可以匿名提出各種有挑戰性的問題,也可以現場拎起話筒,直接對 CEO 說「我覺得現在的績效考核制度有問題」。

「簡單」的文化指向「結果導向」的機制。在米可,員工獲得的權限和激勵,都不是由資曆決定的,而是由能力和價值貢獻決定的。「負責人如果能幹好,那就呆着,如果幹不好,就換别人負責。」

當被問及這種文化的來源,Sean 說,這是一種「刻在基因裡的選擇」。

創業十年,公司一直在波動中前行,經曆過斷臂求生的至暗時刻,也在各種激烈的競争中持續突圍。「雖然現在業務在穩步成長,但我們并不是高枕無憂的,尤其我心裡可以說一直如履薄冰吧,」他說,「這就要求組織必須要充滿活力、靈活高效。」

充滿活力的組織,給人才提供了充足的成長空間。在米可,入職一兩年當 Leader 的例子比比皆是;許多員工的成長方向和入職時的崗位可能完全不同;内部還制定了各種形式的「活水計劃」,通過輪崗提供更多成長機會。

比如有一位 90 後女生,加入米可僅僅四年,就成為了公司合夥人,負責兩款大産品在核心市場的營運管理工作。

還有一位來自葉門的留學生,原本公司隻是看中他的語言能力,招聘其擔任客服,而如今他已成長為一名進階産品經理。

當然,人才成長的底層支撐是業務的成長。Sean 曾接觸過一些華強北的創業者,抱着「撈一把就走」的心态,對員工極不負責。「比如看到一款滑鼠賣得好,就招兩個業務員,一擁而上,然後過兩個月市場飽和了,直接把人開掉。」他希望自己的組織能穿越周期,讓員工群組織一起成長、互相成就。

Sean 相信,人才是創業成功的關鍵要素,是以米可對優秀的人才有着強烈的渴求。

尤其是,社交娛樂行業是一個高度創意型的行業,需要持續的、自下而上的、單元化的創新來驅動成長。吸引到更多有才華、有野心的人才,并留住他們一起成事,對米可這樣「靠腦力吃飯」的公司至關重要。

在他看來,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,管理者最重要的職責是成就他人,老闆要努力不成為公司的「拖油瓶」。「一個人一生的發光時刻是有限的,對吧?我已經帶着公司走了一段兒,要走得更遠,得靠更多人發光發熱。」

Sean 介紹了米可對于「人才」的定義:需要具備全球化視野和本地化能力,以及較高的專業度;從特性上說,需要高度自驅,有強烈的目标感和成就動機。

談及具體的崗位需求,Sean 坦承,産品、營運、研發,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。從全球範圍看,他認為現階段中國産品經理和工程師的能力仍是「世界第一」的,營運崗位則正在湧現出更多的本地人才。

這兩年,米可的人才密度在不斷提升,目前産研團隊成員很多來自來自騰訊、位元組、快手、陌陌等社交娛樂企業,營運團隊的核心班底則來自中興、華為,整體規模超過千人。「但還是遠遠不夠,因為業務在快速發展。」

Sean 一年要面試幾百個人,很多崗位他還是習慣于自己把把關,「哪怕聊上 5 分鐘、10 分鐘」。他非常關注候選人的目标感和成就動機,「有的小孩兒還很年輕,但已經給自己做了五年規劃」,他認為這樣的人更能一起成事。

「有時候你聊到一個很出色的人,你會很開心,一晚上都開心,你明白嗎?」聊到優秀的人才,Sean 的眼睛裡仿佛有光。

「本質上,隻有這樣的一群人,才能跟我們一起做夢、一起打勝仗。」他說。

未來,Sean 希望打造一個更開放的生态,他認為公司不一定是商業組織的最佳形态,人才不僅可以通過招聘獲得,也可以通過投資、合作的方式為我所用,共同打造一艘航海巨輪。

對于米可所屬的母公司赤子城來說,它的夢想更為龐大。目前,赤子城已在全球收獲了超過 10 億使用者下載下傳,未來它想孵化 100 個 CEO,共同開動這艘巨輪。「這 100 個 CEO 不僅可以來自公司自己的業務,也可以來自生态夥伴。」Sean 說。

如今,「不出海就出局」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,但今天的海外已不再是當初的一片藍海。無論是對航行多年的巨輪,還是對剛剛啟程的小船來說,集合力量而非單打獨鬥,才能有更多赢的可能。而在新的航海時代,Sean 一路走來的創業「得」與「失」,或許能作出一些有價值的提示。這在我看來是有意義的。

繼續閱讀